保存天外天劇場.Preserve The Tengaiten Theater

.保留天外天劇場.
Preserve The Tengaiten Theater

. 天外天劇場的前世今生 
『天外天劇場』位於東區復興路四段,為日治時期台中仕紳吳子瑜出資興建的歐式劇院,占地約400餘坪之三層樓挑高建築,可容納約600餘人, 於1936年開幕,是第二座由台人興建3層樓歐式大劇場,由齋藤辰次郎所設計,劇場內包含戲院、食堂、咖啡廳、舞廳等空間。劇場完工時,吳子瑜問其女吳燕生取何名為佳,她回答:「你已經是人上人了,不妨取作天外天吧!」。劇場內演出歌仔戲、新劇、平劇、電影與戲劇外,吳子瑜為當時的漢詩櫟社詩人,他常邀集櫟社的詩人在此舉辦吟詠詩會。戰後,吳子瑜為了籌資修建孫文曾經下榻的台北梅屋敷旅館,賣掉天外天劇場。此後天外天多次轉變身份,曾經營國際戲院、泰源製冰廠、釣蝦場與鴿舍,今日建築面貌已不復往日。而這座隱身在巷弄之中殘破的戲院老建築,昔日規模等同於台中國家歌劇院之建築水準,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台中文學與仕紳脈絡的歷史交會點,具高度台中歷史存在意義。經過多次的文資審議會議,屢經判定不予以保留,而2020年4月2日經文化部暫定古蹟,期效六個月,期盼天外天劇場帶著百年的繁華過往,持續上演著台中後站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吳 鸞 旂 .
吳鸞旂(1862年-1922年),字泮水,號魯齋,彰化縣藍興堡人,為中部著名仕紳,與林獻堂之父林文欽為表兄弟。吳鸞旂自幼承母訓聰穎好學,能文善事,樂善好施,光緒年間監生納捐部郎,眾人以「吳部爺」尊稱,位居當年台中仕紳領導地位。吳部爺家業八百甲之多土地,遍及台中縣市,少部分在彰化雲林一帶。1889年為興建台灣省城董工總理,然因新政易主終止築城,省城之夢未竟。今台中公園望月亭,為現存的省城遺跡。1895年日軍入聚台中,人心浮動之際,吳嚨鸞旂出手招安,提供公舘充作台灣義民軍駐紮行營,協助綏靖工作,其後台灣總督府表掦功績,獲敍勳六等,配戴紳章奬賞。1897年任台中公學校學務委員,捐地與其他仕紳共同出資籌建今台中一中,1905年與資本家籌、組組創立彰化銀行,提供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土地,興建糖廠取得部分股權。晚年的吳部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於1922年過世葬於太平吳鸞旂墓園。

. 吳 子 瑜 .
吳鸞旂長子吳東(1885-1951),又名吳子瑜,詩號小魯。其為一介文人,為人豪爽闊綽,人稱「東璧舍」。日治初期於北平讀書從事商務,與孫文吳佩孚相善。1922年父過世,他繼承家並於太平興建祖墳「吳鸞旂墓園」和「吳家花園」。1926年加入櫟社參與詩社活動,成為中部漢詩壇主導地位。1936年所建之天外天劇場,旨為謀求南台中的經濟繁榮,亦為異族統治做的文化抵抗,晚年經商未成與國族夢斷,以致抑鬱移居太平東山別墅,享年六十。

. 吳 燕 生 .
吳燕生,大正三年生於北京,取名燕生,人稱「阿狗舍」。自幼隨父研讀詩書,受到曹錕、吳佩孚喜愛收為義女,肄業於北平中國大學,工金石之作。1926年隨父回臺,蒙父喜愛常隨父側。曾在全國詩人大會榮獲左元首名,其文采表現,不讓鬚眉;代表國家參加世界詩人大會,獲中外人士讚譽。吳燕生畢生致力於漢詩學,早年經歷榮華富貴,晚年孤苦隱居吳家花園,仍不忘舉辦擊缽詩聯吟會,1976年病逝,其墓碑刻著:傳統詩人吳燕生。

. 更   樓 .
吳鸞旂公館坐落於大智路復興路路口,是一中式庭園宅邸,周圍一千五百餘坪,大門前有更樓一座。更樓又稱鼓樓,用以遠眺守望,並予報時。更樓高貴古雅,歇山式燕尾翹起屋頂,上層為門房,有小欄杆和花磚裝飾,正面門旁有一吳鸞旂所吟的對聯: 「欲登高處窺四野,且聽譙樓報幾更;背面對聯:種千里名花何如重德,修萬堅廣廈不若修身」;內掛著一座大古鐘。1983年更樓遷建於台中公園內,為目前台灣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 維基百科上的介紹 .
天外天劇場(日語:天外天劇場/てんがいてんげきじょう Tengaiten Gekijyo)是一座位於台灣台中市東區的電影院和劇場。該劇院由臺中仕紳吳子瑜出資 15 萬,聘請台灣總督府技師齋藤辰次郎負責設計建造。1936年3月15日竣工啟用,並命名為「天外天劇場」。目前仍為私人財產。

天外天劇場曾於 2014 年被臺中市政府列為暫定古蹟,但台中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會於 2020 年 3 月 6 日決議不予指定為古蹟,也不登錄為歷史建築。2020 年 4 月 2 日因所有權人逕行拆除,引起文化部緊急介入,立刻公告劇場為「暫定古蹟」而勒令停止拆除。

. 建築背景 .
在天外天戲院建築之前,台中市區已有臺中座、樂舞臺,及娛樂館等劇場。191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在台中市櫻町自家公館庭院「怡園」建立私人戲院,供親友及賓客使用。1933年,吳鸞旂之子吳子瑜有鑑於台中座結構老舊危險,因此著手將私人戲院擴大,並開放對外營運。

. 名稱由來 .
關於天外天的名稱緣由,有兩個說法。其一是因劇場建築高聳,從頂端眺望,視野極佳,命名「天外天」有「更上層樓」之意。二是民間耆老相傳吳子瑜曾請獨生女吳燕生取名,吳燕生認為父親很「天」(台語「粗心」之意),建議命名為天外天。

. 建築規模 .
劇場建地為283 坪,為鐵筋混凝土二階樣式。劇場有三層樓的空間,可容納630席觀眾。其圓頂跨距長達18.65公尺,被古蹟結構專家認定為同時期最大。

. 經營發展史 .
1936 年  天外天劇場啟用後,成為電影、歌仔戲、京劇的展演場地,並設置了食堂、咖啡廳、跳舞場、茶店等空間,為台灣當時規模最大的民營歐式戲院,時人稱之與東京寶塚不相上下,也是臺中繼樂舞台之後第二座由臺灣人投資興建的現代化劇場。

1938 年  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要求天外天劇場等高層建築配合戰爭動員,需塗裝防空色外觀,進行防空偽裝,避免成為敵機攻擊之目標。吳子瑜為表示對政策的不滿,將屋頂漆成顯眼的紅色。

1943 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總督府與吳家協商,將吳公館部分廂房與戲院的部分空間作為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的臨時學生宿舍。

1944 年 7 月  劇場於因戰爭被迫停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劇場於 1948 年 2 月後恢復營業,但因票房不佳,虧損甚鉅,於同年 10 月 1 日公告暫停營業。吳子瑜於此年因過勞病倒,遂出售天外天劇院予王博,所得款項則用於修建臺北市的「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天外天劇院轉手後更名「國際大戲院」,但仍因經營困難在 12 月 6 日再次停映。

1950 年代  國際戲院維持電影放映,為提振經營績效,曾與樂舞台採取聯合促銷。

1963 年  由於經營不順,不敵當時競爭激烈的電影與劇院市場,撤銷營業登記,並於 1964 年全面結束營業。

1975 年  劇場建物轉作太源冷凍廠(泰源冷凍廠)經營之用。

1990 年  冷凍廠關閉轉作鴿舍與釣蝦場經營。

2012 年  週遭再轉作停車場經營,建物上層荒廢。

. 地   址 .
401 台中市東區復興路四段138巷

. 地   圖 .

.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天外天劇場